5月26日早间,在岸、离岸人民币拉升,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先后升破7.18、7.17关口,创2024年11月中旬以来新高;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开盘后也升破7.17关口,盘中一度升至7.1674,同样创半年新高。截至当日19:00,离岸人民币报7.1782。
今年以来,多数亚洲货币和欧元对美元升值5%-10%,人民币涨幅不到2%,近期关税战缓和引发人民币补涨关注。高盛将12个月美元/人民币目标价调至7.0,并发布研报称人民币未来12个月将有3%外汇收益。不过,机构和企业仍认为需警惕,贸易谈判存在不确定性,央行或以稳为主,摩根大通预计未来6-12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7.2-7.3之间。
今年关税大战并未如预期推动美元升值,反而使美元资产遭到抛售。关税措施可能冲击美国通胀、加重债务负担,还侵蚀了各界对美元信用的信心。在此背景下,全球货币格局出现新变化。德国罕见转向财政扩张,推动欧元对美元汇率一度攀升10%;日本央行加息预期升温,促使日元升值。受此影响,美元指数今年累计下跌近10%。
回顾历史,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的中美贸易战1.0期间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.26的低点升至7.18的高点,贬值幅度达13%。然而,自“对等关税”实施以来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升值1%,但涨幅仍普遍落后于欧元和一众亚洲货币。
不过,近期华尔街对人民币的唱多声音渐强。高盛等机构调整了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,预计未来3个月、6个月和12个月的汇率将分别达到7.2、7.1和7,这意味着未来12个月人民币汇率将上涨3%。高盛认为,人民币汇率升值有望利多相关股票。其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指出,人民币升值可能通过会计、基本面、风险溢价和投资组合流动等渠道,使中国股市受益。据高盛估计,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,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1%,中国股市可能上涨3%,其中就包括汇兑收益带来的积极影响。
人民币升值可持续性尚待观察,因未来关税、贸易谈判及宏观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,出口商行为也难以预测。本轮人民币升值预期始于5月12日中美经贸会谈取得超预期进展,5月13日中国央行将人民币中间价设在7.2以下,此后升值预期强化,不过央行未显露大幅推动升值的迹象。
渣打中国宏观策略主管刘洁认为,短期美元对人民币有望下行,但人民币走强程度有限。摩根大通朱海斌预计,未来6到12个月人民币对美元可能在7.2 - 7.3间运行,走势取决于出口情况及出口商结汇意愿。巴克莱估算出口商持有大量美元资产,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继续下跌,部分美元可能被转换成人民币,推动汇率进一步下探。
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,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强主要受美元贬值推动人民币被动升值,以及国内积极宏观政策增强经济韧性这两个因素影响。王青判断未来人民币将和美元走势相反,双向波动但幅度较小,走势更为稳定。正信期货指出,美国经济滞胀风险难迅速解除,美元美债避险能力走弱,非美货币和资产吸引力上升。同时,美国经济边际放缓、美联储年内降息预期落地、中美利差预期收窄等因素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。不过,若美联储开启全面降息周期、国内经济复苏驱动偏弱,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仍存。中长期来看,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7.0 - 7.3内双向波动的概率较大。